广西医科大学围绕清廉学校建设任务要求,紧扣清廉学校、清廉医院2条主线,聚焦“三医三廉”,推动清廉医大建设提质增效,赋能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挖“医校史”、传承“廉基因”,让廉洁文化“活起来”。聚焦学校90年发展历程,不断激活校史中的“廉洁基因”,释放清廉正能量。一是挖掘廉洁人物事迹。发掘一批以忠恕传家、不任伪职的戈绍龙,辗转筹粮、延续办学的叶培,公而忘私、筹资革命的何日先等为代表的勤廉榜样,提炼以“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躬身勤廉自守、立足岗位、甘于奉献、公而忘私”为内核的医大廉洁文脉。二是创新廉洁文化载体。开展“九秩芳华 校史润廉”活动,把校史中的廉洁元素融入校史馆、时光记忆馆建设及校史剧、思政微课创作,运用数智化技术,让师生“零距离”可感可及校史“廉基因”,厚植荣校情爱国志;创作《医者仁心》原创校史剧,打造《重走桂林办学路 追忆医大勤廉先辈》廉洁微课,给予师生沉浸式廉洁教育体验;强化“一院一品”廉洁文化品牌建设,形成“生命廉韵——以生命科学涵养廉洁文化”等廉洁文化品牌。三是建强廉洁文化阵地。将校史中的廉洁人物事迹融入“廉心廊”“廉心台”“廉心林”“大学生廉洁教育基地”等廉洁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形成以“一廊一台一林一基地”为代表的廉洁文化宣教“阵地群”,不断增强廉洁文化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
锚定“医险点”、加固“廉堤坝”,让集中整治“严起来”。紧扣医学院校廉洁风险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深化医药领域、高校系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持续加固筑牢廉洁堤坝。一是协同贯通抓整治。坚持与驻校纪检监察组同题共答、同向发力,聚焦思想动员、自查自纠、集中整治、总结提升等重点任务,坚持项目化管理、清单化推进,压实责任链条,层层传导压力,有力有效推进医药领域、高校系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确保见真章、出实效。二是深化警示强震慑。通过警示教育大会、开展监狱现场警示教育、观摩职务犯罪案件庭审录像、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方式强化警示教育;分层开展谈心谈话,学校党委和驻校纪检监察组先后与附属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开展谈心谈话,深入后勤、国资、医疗设备等重点部门、关键岗位开展“三谈一访”工作,形成集中整治高压态势。三是靶向聚力重长效。针对医药领域集中整治发现的252项问题,坚持分类施策,将“当下改”和“长久立”结合起来,聚焦附属医院内控管理31项风险隐患,完善70余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扎紧制度笼子。同时,纪检监察机构强化线索清仓起底,加大案件查处力度,查处率达100%,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紧扣“医特色”、增蓄“廉动力”,让高质量发展“强起来”。积极探索“清廉+”建设,发挥清廉建设的“强师赋能”作用,激励领导干部、师生担当作为,不断提升“廉动力”。一是持廉守正锤炼过硬作风。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师生群众,坚持开门教育,深入查摆问题,推动“问题清单”变成“民生清单”“发展清单”,切实回应师生群众诉求,推动解决“附属医院回应患者诉求不够及时”“统筹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建设力度不足”等一批师生群众关切的民生与发展问题。2025年学校荣获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1名教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二是挺膺担当服务发展大局。在清廉建设中坚持勤与廉并重,树牢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鲜明导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区域性疾病,发挥特色优势,打造中国—东盟地中海贫血防治“技术枢纽”“人才摇篮”,合作项目“防城港国际医学实验开放区地中海贫血防治联合创新中心”揭牌,选优配强技术骨干驻点支援试验区建设,合作建成生物医药研究平台9个,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件;与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开展人工智能+公共卫生、人工智能+医疗合作研究;依托“健康丝绸之路”开展跨境医疗援助,目前已为东盟国家培养相关人才1828名,为新时代国际医学合作贡献力量。三是躬身入局人工智能潮流。在清廉建设中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落实“人工智能+教育”行动,做好强产业文章,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发展路径,成立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引入AI助教、显微知著Insight小助教等智能体,开发上线118门AI智慧课程,实现知识可视化、个性化答疑和学情分析,提升学习体验和教学质量;AI辅助药材快检技术获发明专利授权,已用于100余种中药配方颗粒产品企业质量标准制定与生产备案,助力促进新增产值近亿元;发布“臻善·AI数字医生模型”,实现“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场景由单专科向多专科诊疗的跨越式突破,研发全国首个“泌尿外科AI医生”,自研的肠道菌群人工智能分析模型可实现针对肿瘤脉管侵犯、关键耐药基因突变等危险信号的无创预测,不断提升医疗质量水平。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